顯示色彩的奧秘 v0.1
這篇的重點在於如何選購一個「好的螢幕」,我們儘量從淺顯易懂的應用出發,對於基礎知識與理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這些關鍵字。對於不同族群,好的定義是不同的,以選購螢幕來說,遊戲玩家需要反應快速,低殘影的螢幕,文書工作者需要俱備良好的護眼與閱讀模式的螢幕,而對於影像處理的人而言,則需要「色彩準確」的螢幕。
若要說跟攝影器材一樣重要的東西,莫過於用來處理與修正照片的螢幕了,一個色彩正確的螢幕,是影像輸出的最後關卡,如果螢幕顏色不對,其產生的效應或許不會立刻浮現,但是卻會像滾小雪球般愈滾愈大,在一群拍照的人當中,真正重視顯色正確性的人恐怕是少數中的少數,如果您是一個非常重視自己所紀錄照片的人,攝影器材可以少,但正確的顯示設備(好螢幕+好校色器)卻不可少,因為到了遙遠未來的某一天,您會發現因為色彩不正確而造成調整錯誤的影像累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從很多專業的測試網站可以得知,就算是價格不菲的螢幕也是需要校色的,而且用來表示色彩正確度的DeltaE有時甚至還不小,這裡我們要先破除一些迷思:
螢幕顏色的正確性與價格或品牌並沒有直接關係。
一個價格高昂的螢幕,其反應的可能是用料的成本,與穩定度,耐用度的關係比較密切,保固服務等,但是並不代表不需要校色,相反的,有些高階螢幕甚至內建了校色器,這是因為隨著長時間使用,螢幕的元件,背光模組都會慢慢損耗,色彩也有可能因為使用者的環境,例如室內的光源而受到影響,從很多專業的測試網站可以得知,就算是價格不菲的螢幕也是需要校色的,而且用來表示色彩正確度的DeltaE有時甚至還不小,因此不是買了高價的螢幕回來就一勞永逸。
賣場的螢幕不能顯示螢幕顯色的正確性。
大部分的賣場用來展示螢幕的訊號源未必穩定,有些甚至是使用類比訊號,加上每台螢幕的預設值都不同,環境光源,與螢幕擺設的高度與位置都會大大影響觀看的效果,因此到大賣場去看螢幕的表現是非常不準的,甚至有可能被誤導。另外一個隱藏的陷阱,就是表現愈鮮艷的螢幕,對他的色彩正確性可能要打上很大的問號,因為他可能使用了特殊的顯示模式(例如電影模式),雖然顏色很討喜,卻可能對校色造成不利的影響。
因為別人的螢幕都沒有校色,所以自己的螢幕校色只是自己看得開心而已
這是比較常聽到的說法,其實會這樣想的人,通常是不知道其實色彩是有一個標準的。
撇開那些讓人眼花撩亂的規格,要找到一個適合影像處理的螢幕並不難,讓我們以校色的角度來分析一個好的螢幕應該具有的條件,校色的目的,無非是將螢幕校準到接近一個廣泛採用的標準,在這個前提下所有螢幕的色彩表現應該是會非常接近,校色後的螢幕會有兩個基本的改變,一個是Tone curve的改變,換句話說,除了Gamma產生變化,色溫也會跟著變化,因為Tone curve分別是Red,Green,Blue各一條。另外一個是色彩的轉換,這是透過XYZ Matrix轉換達到的,目的就是將有點偏差的顏色用螢幕本身能產生的正確顏色對應過去,在這兩個修正的作用下會產生一個副作用,就是損失色階,打個比方,一個從1排到256的骨牌,我們發現編號34的骨牌顏色並不正確,而是編號36的骨牌,因此我們將34到35的骨牌抽掉,以36替代34的位置,這樣一來,骨牌的數目就會變少了,要克服色階喪失的問題有兩種作法,一是一開始螢幕的色彩就十分準確,或只有少許的偏差,因此所需要的修正愈少,自然能保留更多的色階,另外一個,就是讓螢幕能產生更多的色階,例如增加位元數到10 bit甚至是12 bit,那麼即使是經過校色,其能呈現的色階仍然遠大於作業系統所能提供的理論色階數(一般情況下為8 bit),色階損失的影響微乎其微,然而後者通常價位高昂(如醫療等級的顯示器),因此更適合一般人的方法就是挑選一個跟校色標準接近的螢幕,所謂的校色標準,以sRGB為例:
- 亮度(white level)約120cd/m^2
- 色溫(white point)為D65 (6500K)
- Gamma 2.2
- 較低的DeltaE
因此只要螢幕硬體的表現愈接近這些參數,對我們的校色就愈有利,最近有愈來愈多螢幕評比,開始提供一些螢幕的基本測量參數,對消費者是一大福音,其實只要仔細觀察這些評比,會發現大多數的螢幕的確有機會調整到非常接近上述的基準,然而預設值卻往往偏離許多,例如某廣色域螢幕,其sRGB模式的Gamma為2.7,色溫為7500K,很明顯偏離sRGB許多,這樣的情況下去校色只會得到慘不忍睹的結果,有些評測網站,例如TFTcentral,會將螢幕的參數調整對應的真實數據列表出來,例如螢幕的Brightness值對應的真實亮度為何,這些資訊其實是極具參考價值,當然我們也可以自行使用校色器對螢幕的硬體進行測量,找出符合基準的硬體設定,但一來工程浩大,二來萬一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參數,那就代表這個螢幕根本上不適合進行校色,因此建議各位在選擇螢幕時特別注意上面幾項的表現。
TFTCentral測試報告最令人激賞的一點就是,他直接會秀出符合基準的硬體參數設定值,例如亮度,色溫,以及Gamma值設定,直接使用他們提供的參數,通常可以得到接近基準的測量,省去自行測試的時間,比較要注意的應該是Gamma,有些螢幕的Gamma不管怎麼設定,就是無法接近2.2,因此這樣的螢幕可能就不是我們所要考慮的。
(取消掉GW2760的數據,用TFTcentral的測試報告來顯示,重打數據)
以我的Benq GW2760HS為例,他的預設色溫非常接近6500K,而將亮度調整到10左右時約為120cd/m^2,同時,將Gamma參數設成2時則非常接近2.2,加上他的平均DeltaE就算不是前段班,也是中前段班,緊追在高階螢幕後面一點點,從這邊就可以判斷,這是一款適合校色的螢幕。有關亮度必須要特別補充,螢幕亮度通常是會浮動的,因此每次開機亮度可能都稍有不同,現在很多螢幕的出廠設定亮度都高達300cd/m^2左右,遠超過我們的校正基準,必須要大幅調降亮度,然而很多螢幕的亮度調整是藉由PWM所達成,意思就是他是靠間歇性的開與關閉來達到亮度的調整,而不是真正的降低背光光源的亮度,間歇開關的間隔增加,透過人眼的視覺暫留就會有亮度降低的感覺,然而亮度愈低,就愈有可能使人感覺到閃爍而造成眼睛不適,這點在LED背光的螢幕上特別明顯,現在愈來愈多廠商開始力推所謂的不閃屏螢幕(例如華碩,Benq),就是克服PWM調光所帶來的閃爍,因此建議選購時,以這些螢幕為優先考量。愈新款的螢幕,由於評測尚未出爐,我們無從得知硬體的真正表現如何,因此未必比已經上市一段時間的螢幕還有優勢,同時,上市已久的螢幕,也比較能了解可能會面對哪些問題,以及維修的狀況,畢竟穩定度與維修保固更是螢幕是否能順暢使用的關鍵。
面板的選擇
所謂的VA,IPS,TN等面板其實各有優缺點,例如VA面板通常有較高的對比,但是直視中心會有所謂的black crush效應以及潛在的面板不均勻問題(Gamma shift),而IPS則有所謂的IPS glow,同時對比也比VA面板低,但是廣色域螢幕都是IPS面板居多,無論是VA面板的black crush或是IPS面板的IPS glow都是目前常見的問題,其實除了接受也別無他法,以面板來評斷螢幕的好壞其實是不太準確的,因此
倒是對比度來說,VA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對比對於影像的影響其實就是細節的呈現,例如相機的對比對焦,就是以對比度最大為對焦的基準,此時對焦區域的細節呈現的最清楚,要測量影像或是鏡頭的銳利度,也是以對比為測量對象(例如MTF-50)
有關對比
從color bit跟color depth來解釋對比度的差異,以實際的lum跟black lum來解釋為什麼對比愈高,細節愈明顯。(色階不連續也更容易察覺)
有關色域
有關護眼
點距,螢幕尺寸,觀看距離,低藍光與PWM調光。輻射頻譜。
螢幕對比,white level-black level/256,對比關係到細節的呈現(跟MTF/對比對焦)一樣也是用對比來表現銳利度。
並不是買了支援aRGB的螢幕就好,實務上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Adobe RGB校色困難,因為光是testchart就超多(上千)
sRGB校色可以很準確
Gamma的原理
aRGB跟sRGB都是RGB,在8bit裡都只能呈現256*256*256顏色,差別在於,同樣的R/G/B,對應的顏色有些許不同,例如0/255/0,aRGB跟sRGB的綠色是不同的,這就是兩者的差別
色域空間愈大,應該要用愈高的bit來描述,才不會發生色階不連續的現象。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